百科

宜通世纪股吧(世纪天鸿股票股吧)

长久以来,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收购其他企业,属于利好消息,并认为股票价格会据此上涨。而有时候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确实会验证这种看法。

于是有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收购计划来买卖股票,并据此形成了一些交易方法。那么现在这种交易方式还有效吗?

我们可以随机选取两家企业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他们是宜通世纪和成都先导。


宜通世纪是一家创业板公司,主要给移动、联通、电信提供网络维护。可以说宜通世纪是三大通信公司的附庸。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退到5年前,宜通世纪也是一家热门公司。当年4G通信建设也是如火如荼,通信行业个股更是高科技和潮流的代表。

宜通世纪的营收和业绩主要依靠国内电信的几大巨头,当营收碰到了行业天花板的时候,宜通世纪开始了横向并购和跨行业发展。

宜通世纪第一次收购始于2015年,收购标的是一家物联网外资企业——北京天河鸿城电子有限公司。

物联网这个概念现在也是热门的风口,更何况是6年前。通信+物联网绝对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概念。


第一次收购,宜通世纪还是比较谨慎,选择收购行业相关公司。这次收购宜通世纪付出了10亿元的代价。其中5亿元是现金,其余5亿元发行股票购买,发行价是27.45元/股。

10亿元对于宜通世纪也是天文数字,钱从哪里来?那时候最流行的融资方式是定向增发。于是宜通世纪找了五家基金公司很顺利地融来了10亿元。

那么宜通世纪10亿元买来的鸿城电子底色如何呢?2015年,鸿城电子账面净资产为5400万元,上半年净利润1500万元。如果按市净率来计,鸿城电子估值高达20倍。比现在的贵州茅台还贵得多。

宜通世纪愿意付出如此高价,也有条件。宜通世纪对鸿城电子开出的对赌条件是2015年开始的三个年度,鸿城电子扣非净利润分别要达到5500万元,8000万元和11500万元。即鸿城电子三年创造的净利润要达到25000万元。


三年后鸿城电子做到了对赌的业绩要求,鸿城电子的原股东大赚一笔。但是完成对赌协议后鸿城电子业绩就开始变脸。到了2020年上半年,鸿城电子更是出现了亏损。鸿城电子从一年赚上亿元到亏损,不过短短的2年多。

这说明鸿城电子在业绩对赌的情况下,鸿城电子的业绩被催熟了。

之后,宜通世纪对收购鸿城电子形成的商誉计提了近7亿元的坏账,当年形成了巨额的亏损。


现在看这笔交易,在这10亿元收购款中,7亿元实际上落入了鸿城电子和宜通世纪的大股东口袋里面。

受收购的影响,宜通世纪的股价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上涨了120%。而这不过是昙花一现,宜通世纪的股价之后出现了长期的震荡下行。

也许第一次收购让宜通世纪的大股东们尝到了甜头。2016年,宜通世纪又进行了第二次收购。

不知道宜通世纪是不是对10亿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还是比较财大气粗,这次收购倍泰健康的价格也恰恰是10亿元。其中4.4亿元是现金,其余5.6亿以宜通世纪发行的新股支付,发行价为25.7元/股。


倍泰健康当时的主营是生产医疗设备,主导产品包含体温计和测温枪。倍泰健康在当时属于大健康概念。

倍泰健康当时的账面价值为1.7亿元。10亿元的收购价也是高溢价了。

倍泰健康的命运没有鸿城电子如此幸运。宜通世纪完成收购倍泰健康没多久,倍泰健康的总经理潜逃失联,原因大概涉及到骗取公司资金;董事长为总经理的夫人,后续也被爆出违规担保和以倍泰健康的名义大量借款。最终倍泰健康的董事长被判无期徒刑。

在这种情况下,倍泰健康经营陷于停顿,10亿元收购款基本上打了水漂。这个烂摊子直到各地政府推出纾困基金帮助当地上市企业解困而解决。


最终,在2019年底,倍泰健康作价1.7亿元卖给了珠海横琴的纾困基金。就此了结此事。

在宜通世纪收购倍泰健康后的几年,宜通世纪受此拖累,经营亏损。股价萎靡不振,处于下行趋势。现在宜通世纪的股价仅为高点时的17%。

在宜通世纪的这两例收购案中,涉及到宜通世纪大股东、被收购公司原股东、证券服务机构、基金公司、定增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

在这些人和机构中,获利最有稳定的是证券服务机构和基金公司。每一起并购都能获得几千万元的利润。


获利最大的是宜通世纪的大股东们和被收购公司的原股东。被收购公司的原股东获得几亿的现金和大量的股票。而宜通世纪的大股东们通过股份的稀释,以及股价的上涨,实现了股份的变现和资金的转移。

当年通过定增基金购买宜通世纪新股的个人投资者,也没有赚到钱,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而参与宜通世纪交易的散户投资者才是最大的受损者。宜通世纪接近20亿的亏损主要由散户投资者买单。

我们再来盘点下宜通世纪近五年的情况。市值从几百亿跌到40亿元。净资产也没有增长。目前收入和净利润增长陷入了困境,勉强保持不亏损。

看来宜通世纪转型失败,没有破茧成蝶,又错过了政策红利期,后续难有作为。


宜通世纪的个案并非个例,而是当时政策推动下普遍情况。从创业板现在的结果来看,这些并购的结局大多失败。

与此类似,近几年政策大幅推动企业到科创板上市。很多企业上市融资的用途包括收购企业。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

我们来看看成都先导这家公司,这是一家通过研究基因开发药物的高科技公司。上市融资后马上购买了一家英国的公司,购买价2500万美元。


现在企业融资方式发生了改变,解决了资金短融长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经营者对业绩和股价的渴求。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来说,相对于把企业经营成著名的成功企业,是一件很有难度和挑战的事情,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因此当企业上市几年后,企业创始人减持套现往往成为普遍现象。

如此,我们可以简单推论出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政策不同,但是政策推动下的企业创始人利益机制没变,因此创业板和科创板的结局也会类似。

回到开始的问题,上市公司收购能否能带来股价上涨,能否借此买入股票?或许几年前这种做法成功几率较高,但是现在基本无效。我们还是要评估并购是否真正给企业带来壮大的机构,是否是大股东和金融机构的估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