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七大河是什么河,世界第七大高峰是什么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了大量的泥沙。几千年的自然演变深刻影响了大河流域的人类生活,创造了延续至今的文明印记。
延川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黄河西岸。黄河著名的干坤湾,位于延川县境内,是黄河流经延川秦晋峡68公里时的320度大转弯。
李峰摄
河流和高原:
塑造早期中国的模式
黄河的形成相对较晚,直到晚更新世末期才克服各种地理障碍,最终建成,向东流入大海。然而,黄河所在的地区在人类文化的演变中发挥了早期和重要的作用。它是黄河青藏高原隆升和地理环境变化的结果,青藏高原是影响早期人类从非洲向东亚迁徙路线和形成中国地形、地理、气候环境的主要力量之一。青藏高原还是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观察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要和青藏高原放在一起看。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200万年以来,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不同古人类不断融合的结果。当代研究表明,现代智人离开非洲后,其中一支沿着东非-西南亚-南亚-东南亚的海岸线向东。约5万年前,它在与东南亚隔海相望的大洋洲登陆,并沿海岸继续向内陆分支或继续向北。最后与后来沿东北亚草原而来的现代智人相遇,并与其他古人类进行了基因和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东亚两大文化板块的基础,即面向海洋和面向内陆。经过数百万年的石头知识、石头技术和思想的积累,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玉文化,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他们最早发明了陶器,更早诞生了南稻北谷两大初级农业文化。
青藏高原塑造的欧亚地貌和独特的东亚季风格局,使得早期人类迁徙必须选择沿海或内陆草原两条不同的路径。客观上,从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到西南的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一个地理文化新月带,这里面向海洋和内陆的各种人群和文化因素交织、丰富。在这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大约9000年前,南方稻作和北方河谷两种农业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交汇中心。到大约7000年前,最早孕育出以粟、黍、稻等粮食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仰韶文化。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有利时机,继续沿黄河中上游河谷向黄土高原乃至青藏高原迅速扩张,导致邻近地区。仰韶文化的形成和扩展为包括汉语在内的汉藏语系的人口和文化奠定了基础。
黄河和黄土:
中国文明的摇篮
考古发现表明,仰韶时期各地的“龙山”改造,其实是在全新世大暖期结束,气候转冷。这就导致了各地区不同族群的适应性调整和激烈碰撞与融合。中原凭借仰韶时期奠定的人口规模和地理环境优势,充分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因素,特别是麦、牛、羊、马及冶金技术传入后,最终形成了超越其他区域文化的早期王朝国家,在东亚文明和民族进化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早期文献将这一早期的民族互动阶段概括为“三皇五帝”“夏商周”华夏文明形成的历史叙事。考古发现也可以大致确定,以黄河中游晋豫陕交界的华山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豫西嵩山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在面向海洋和面向内陆板块与早期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基础上,形成早期东亚中国文化传统的关键时空节点。之后商朝的“商(殷人)”和周朝的“周人”继续引领周边民族的重叠融合,秦始皇统一整个早期东亚农业互动圈后的“秦人”和后来的“唐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不同进化阶段的别称。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加入和融合,成为了今天中华民族滚雪球式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仰韶时期的农业爆炸扩张,为人口、语言等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几个古文明之所以率先出现在大河流域,是因为河谷不仅与早期农耕的起源有关,而且天然具有北温带的环境多样性和易开采性。而且当农业社会进一步发展,这些大河流域有了灌溉和航运的好处,很快形成强大的资源聚集效应,实现人口爆炸、产业分工和社会扩张,最终导致城市和民族文明的出现。黄河像一条丝带,以高原雪山的融水为源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了辽阔的华北平原。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决定了中国早期文化相互影响的地理广泛性,民族、经济和聚落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交融互动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黄河赋予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以坚韧、包容和延续的鲜明特征。
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具有自肥易垦的特点,深厚的支流河谷长期以来是仰韶文化复合粮田农业繁荣的沃土。而堆积在下游的冲积平原,虽然遭受频繁的洪水,却能日益扩大其作为文明摇篮的农耕空间,为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核心形成后的滚雪球式增长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环境舞台。当大运河将中国东部以黄河为中心的江河连接入海,中华文明实现了面向海洋和面向内陆两个板块的最终融合,使中华文明摆脱了其他古代文明因环境制约而逐渐衰落的命运,不断攀登上新的文明高峰。
《黄河文化史》蕴含着开放、包容、持续的中华文明形成密码,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和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
(作者是中国文化遗产。
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