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种cny是什么货币,cny什么币的简称
2019年2月14日,美国财经媒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宣布,摩根大通银行即将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jpm coin”(JPMC)。随后,摩根大通银行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了相关公告,通过13个问答阐述了JPMC的基本定位、工作原理和实施计划。
这一消息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有人认为,即使是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多次公开抨击比特币等网络加密货币的摩根大通银行,仍将成为首家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这表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是不可阻挡的。也有人认为,这必然会推动更多国家的更多金融机构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形成商业银行在数字货币上相互竞争的货币机制,而不是数字货币的独家垄断者——央行,这将推动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因此,许多人感到兴奋。
但是,其实有很大的误解和夸大。摩根大通银行计划中的数字货币仍然只是一种专用于网络的代币,不可能取代或颠覆现有的法定货币体系。
JPMC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流程
JPMC目前的设计只是一种需要用美元兑换的网络支付系统(Quorum),专门用于摩根大通银行的私人或未来加盟,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目标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包括跨境支付和证券交易在内的即时支付。其工作原理和基本过程如下:
只有通过摩根大通银行KYC验证的客户才能参与并使用法定人数系统进行支付;如果客户需要先将其美元资金存入指定账户,摩根大通可以按照1: 1的比例将相同金额的JPMC转入其在Quorum上的专用账户;当拥有JPMC的客户与其他Quorum用户进行跨境支付和证券交易时,摩根大通可以通过专用网络从付款人账户中查询并扣划其JPMC,并及时转入收款人账户;JPMC的持有者可以随时从摩根大通银行将其兑换成美元。
可以看出,JPMC只是运行在Quorum上的美元专用令牌,Quorum是摩根大通和/或其合作伙伴建立的企业级区块链网络平台。相比比特币、瑞波币等网络加密数字货币,或者锚定法币的其他“稳定币”(如USDC和USDT),JPMC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技术创新。
使用JPMC进行支付清算不一定能提高效率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点对点即时支付的人,对银行现有的跨境清算系统有最大的诟病,就是现有系统速度慢、成本高,使用区块链技术基本可以实现即时过账、零成本清算。
这个说法特别吸引人,但是却漠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利用区块链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双方必须在同一个区块链网络平台注册。如果双方不在同一个区块链网络平台注册,很难实现点对点即时发帖!
在传统的银行清算系统下,如果双方没有在同一家银行开户,特别是对于跨境支付的清算,开户行需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转账桥梁才能完成资金结算,因此很难做到即时入账。因此,需要跨行清算组织,如SWIFT,来提高跨境清算的效率。但是,只要一家银行实现系统高度统一,全行一个账户,只要交易双方在同一家银行的网络平台上开户,哪怕直接使用法定货币(当然,系统运行的是美元、CNY等货币代码,或者完整的数字码),他们已经可以即时入账了,效率不会比这个差,就是把美元兑换成特殊的代币进行清算,然后再兑换成美元。
如果所有用户在同一家银行开户,交易双方只是美元之间的支付和结算。使用JPMC实际上增加了环节,但可能会降低结算效率。如果涉及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付款人需要先将其他货币兑换成美元,再将美元兑换成JPMC。付款给收款人后,收款人要将JPMC兑换成美元,然后再兑换成其他货币,这样就更麻烦了。
那么,JPMC除了锚定美元外,还能不能同时锚定多种法定货币哪?
摩根大通认为,JPMC未来可能扩展至除美元以外的其他主要法定货币,但目前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
但是这个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JPMC锚定美元之外的其他法币,就会带来一个汇率决定的问题:如果JPMC与美元等值,如何与其他货币挂钩?必须注意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是固定的,而是会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JPMC对几种法定货币的汇率都是固定的,那么摩根大通将不得不承担巨大的汇率风险,这是非常危险的。
未来可能的选择很可能是“涟漪币”模式,即这种网络专用令牌不锚定任何一种法币,而是由客户自己负责通过独立的交易所或交易平台(数字货币交易所或网关)将其法币转换成网络专用令牌,然后用于网上支付;需要时,该专用代币将通过独立的交易所或交易平台转换成其所需的法定货币。货币兑换的汇率风险由用户自行承担。
问题的关键是平台流量而不是代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根本的问题是吸引最广泛的用户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开户和操作,以提高资金归集和结算的效率,降低相关成本。
过去,银行为了加强银行网络的安全保护,一般要求使用专网,而不是公网。每家银行的电子系统都有接口和外部链接,但需要严格的安全检测和管理。
。因此,缺乏统一的跨银行的网络平台,即使是SWIFT组织的运行也因此受到影响。在2009年初比特币正式推出运行之后,致力于打造互联网跨境收付清算协议和运行平台的Ripple(瑞波),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改造,自2013年开始加快向全世界推广。改进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是引入“网关”。网关是资金进出瑞波系统的进出口,也是瑞波系统平台的重要节点,人们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类货币(不论是各国法币,还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注入或抽离瑞波系统。“网关”包括加盟上去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第二是推出瑞波币(XRP)。瑞波币是瑞波系统中唯一的通用货币(专用代币),在瑞波系统内,不兑换成瑞波币的话,就很难跨网关转账或提现。其他货币比如CNY、USD不能跨网关提现,A网关发行的CNY只能在A网关提现,若想在B网关提现,必须通过瑞波系统的挂单功能转化为B网关的CNY才可以到B网关提现。而瑞波币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在瑞波系统内是通用的,是各类货币之间兑换的中间品,可以在任意网关之间自由流通。瑞波币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应用区块链技术阻止垃圾请求攻击,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类似瑞波系统、Quorum等跨境支付清算平台,其技术创新和系统的安全便捷是系统平台成功运行的基础,而系统平台真正能够发挥作用、产生价值,还取决于其能否吸引广泛的用户登录和使用,即重要的还是扩大流量,增强实效。
在瑞波推出后,不少金融机构,特别是SWIFT和大型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自己主导(私有链)的或与其他机构共同维护(联盟链)的跨境支付清算平台,并推出自己平台的专用代币(可能与本国法币1:1锚定),但在技术开发和流量拓展上都面临很多挑战,而且还将面临诸如SWIFT、Ripple以及越来越多国家的大银行主导的跨境支付清算平台的竞争。竞争本身是好事,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但如果缺乏统一的规则协议,支付信息难以跨平台顺畅传递,从全球范围看,实际上仍将维持传统的以各家银行为主体的清算体系,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摩根大通银行研发的Quorum系统平台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尝试。现在,其JPMC还仅仅是通过了内部测试,并未真正投产,还需要满足KYC(客户身份验证)和AML(反洗钱)的监管要求,目前只能适用于机构客户,而不能用于个人客户。因此,其效率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即使正式投产运行,也还存在能否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和业务(即流量)的挑战。
日前有人发出一则消息:“国外区块链金融帝国开始形成:170家全球银行愿意加入摩根大通银行稳定币网络”,这其中存在误解。该文引用摩根大通银行区块链主任Umar Farooq的话:““more than 170 global banks have signed up for our Interbank Information Network(IIN) blockchain program“,但这位主任在关于JPMC的13个问题的问答中恰恰专门说明:IIN是在代理银行间传递信息的网络平台,不涉及支付。也就是说,JPMC与IIN是两回事,不能把170家银行愿意加入IIN网络平台说成是加入稳定币网络平台。
总之,大型金融机构或专业组织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改进支付清算体系是值得鼓励的,但无论如何,在国家继续存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亡的情况下,要通过网络数字货币取代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都是不现实的;以法定货币做支撑和完全锚定的“网络稳定币”,无论其具体设计如何变化,都只能是特定网络平台上的专用代币,更不可能取代或颠覆法定货币(参见本人公众号2018年9月12日的文章:《如何看待以美元为支撑的“稳定币”》);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是网络平台的实际效能和流量问题,而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专用代币的设计、包装和炒作上。
因此,不必对摩根大通银行等金融机构计划推出的数字币寄予过高期望!
本文源自巴比特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