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
1、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港澳回归,相关立法,九二共识,两岸三通,两岸直航旅游,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巩固统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确立界碑,划定边界。
2、协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协调发展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方面,1978年后我国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其核心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
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中国进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行列。然而,9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也愈益凸现。面对日渐扩大的地区差距问题,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自然包括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多民族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协调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一三五计划的成就?
第一,工业方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1、春第一汽车制造厂。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
2、沈阳第一机床厂。1935年建厂,称三菱机器株式会社(满洲国)。1953年——1955年,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国家投资旧币6113万元),引进前苏联机床制造与管理技术,实施全面改建。
3、沈阳飞机制造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飞机制造企业。
4、鞍山钢铁公司。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第二、交通建设方面。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青藏公路、康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1、宝成铁路。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段在甘肃徽县黄沙河接轨通车,1958年元旦全线交付运营。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2、鹰厦铁路。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汇。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3、青藏公路。这条公路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西宁市至格尔木市段路线计长782公里,其中属于平原和微丘区的里程为564公里,属于重丘区的里程为218公里。全段海拔为2200~3800米。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计长1161公里,其中属于平丘区的里程为1013公里,在重丘区为148公里。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
4、川藏公路。从1950年4月开始,经过11万军民的艰苦修建,北线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2000多名军民为此付出了生命。
5、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
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3.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4.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1.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2.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3.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4.迈向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1.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
3.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1.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2.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3.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4.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1.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1.对外贸易实现稳中提质。
2.利用外资水平稳中向好。
3.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不断增强。
4.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构建。
5.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新中国十大外交成就?
1、同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得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联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4、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及热点问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5、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5、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什么时候提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基础,以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均衡高效发展为目标,强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区域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互动合作关系。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6、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融入世贸体系的发展战略。
7、1999年到1978年中国有什么成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依靠党的领导,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20余组数据,直观地呈现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
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GDP已破百万亿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经济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 在国家统计局有记录之初的1952年,我国GDP仅有679.1亿元,可谓是“一穷二白”的境地;即使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我国GDP也只有3678.7亿元,但到2020年已突破百万亿,增长至1015986亿元,40多年增长了约275倍。
同时,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21557亿元,较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了近905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曾撰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名逐渐上升。中国GDP总量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7年与2010年赶超法国、英国、德国与日本,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此之快的赶超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十分罕见。
“量”的提升还伴随着“质”的跨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952年,农业产出的GDP占比达到50%,且农业的就业占比高达84%。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向现代化迈进,几十年来农业的产出与就业占比持续下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占比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GDP同比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超过制造业,成为中国产出占比最高的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正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自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与这一趋势相吻合,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业人口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流动,一直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后显著提速。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通报,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普查结果表明,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现实国情,我国城镇化进程较缓慢。1949~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0.64%增加到17.92%,平均每年提高不到0.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1978~2018年,全国总人口增长1.5倍,而城镇人口增长4.8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7.92%增加到59.58%,平均每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短短几年间,涉及十几亿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从2012年的35.33%、52.57%提高到2018年的43.37%、59.5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到2019年更是首次突破60%关口。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分析认为,从人口分布看,近10年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突破50%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还将延续大规模的乡村-城市迁移流动。人口迁移流动是城镇化率从2010年“六人普”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继冲上50%和60%大关的主推进力。
翟振武认为,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看,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有望突破65%,乡城之间因此还将呈现出大迁移大流动的基本格局。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千百年来传统的“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这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财政收入稳步提升 减税降费惠企利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也实现连续跨越,2019年实现19.04万亿元。这也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而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推动减税降费,财政收入也由此出现明显的增速放缓甚至是同比下降。在财政收支结构中,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节用为民,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今年6月初,国务院关于202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称,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 (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25.31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晒出2020年减税降费成绩单——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五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合计超过7.6万亿元。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精准实施经济逆周期调节,有序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
例如,2016~2018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简并和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税减除费用标准等。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2020年又出台7批28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2016~2019年,我国宏观税负(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7.47%、17.35%、17.01%和16.02%,2020年进一步降至15.2%,比“十二五”末2015年的18.13%降低近3个百分点。
减税降费政策中,广大群众体会最深的要数个人所得税。近年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升,自提高个税减除费用标准政策实施以来,个税收入也逐步降低。
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我国人均GDP、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7.2万元、3.2万元、2.1万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分别增加了187、28、20倍,1978~2020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速达到8.3%,顺利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20年,我国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我国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升级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6%和30.0%。
受此影响 ,食品支出总额占我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大幅下降,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 科技实力大大增强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丽群撰文认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密切联系。如果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看作是一种生产过程,那么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
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可以抽象为劳动力(科学技术从业者)、固定资本(科研技术设施)与可变资本(科研经费投入)共同作用的过程。根据2018年美国科学委员会公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报告,中国的研发投资占世界总投资的21%,美国为26%,差距在逐渐缩小。
2020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高达2.4万亿,占GDP比重2.4%。而在刚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中国的R&D支出仅为1042亿元。
科学技术研发的产出情况可以用三项指标衡量,分别是专利发明、科研论文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商标注册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现在是国际专利申请第二大来源国,也是国际商标申请第三大来源国。
与此同时,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长期以来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中国科技论文质量也越来越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今后几十年我国将更多强调自主、自立、自强,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科技创新上将加大投入,补上短板,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在世界科技前沿发挥作用。
8、区域协调发展蕴含的传统文化?
区域协调发展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包括大一统、和谐稳定、荣辱与共、共同繁荣等。
9、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的国家利益?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完善利益表达与诉求机制,即能够让相关利益主体能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并知晓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其关键在于给予各利益主体公平而充分的利益诉求表达机会,尤其应注重给予弱势地区和群体的足够话语权。
完善利益协商与协议机制,即各利益主体就针对某一具体事项各方表达的利益诉求进行反复沟通与磋商,最终就各方如何进行怎样的利益协调达成最终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
完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这是区际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其中利益分享机制主要通过受益者利益的分享与分成,增强增长极地区的扩散效应,拉动周边经济增长,补偿机制通过对受损者的利益补偿,实现利益再分配,最终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10、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区别?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基础,以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均衡高效发展为目标,强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区域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互动合作关系。
具体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发挥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城乡教育、卫生医疗、交通等公共基础服务一体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城乡之间人才资金技术流通渠道,延伸农村绿色发展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提供强力支持,进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