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它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体系和法治文化建设的总抓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础。着眼于建立法治国家的长远目标,依法治国必须成为我们国家治理的总抓手。
一:什么是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 *** 要坚持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法治 *** 、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 ***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
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
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什么是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和总抓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我国的第一部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制定民法典,是顺应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编纂民法典被提上重要日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历时五年,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践行民法典,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公正司法的重要准绳。民法典正式施行后,各级 *** 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 *** 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等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十四五”时期,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普法教育,要广泛开展国民普法宣传工作,让民法典知识家喻户晓,民法典精神深入人心。
诚然,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中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矛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关司法解释的配套、补充、细化。在维护民法典权威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在新时代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三:什么是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和抓手
编者按:过去一百年,中国 *** 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内涵,深刻阐释中国 *** 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新时代系列,与您一起学习领会。
【释义】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度”,就是有法度。韩非子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亦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韩非子认为,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他以荆庄王(楚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xī)王为例,说明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意思是,现在这些国家都已衰落,是由于他们的大臣官吏,都去做使国家乱而不是使国家治的事情。国家已经衰落,又都舍弃国法而营求私利,如同负薪救火,国家就更衰落了。
【解读】
法治兴 *** 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 *** 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 ***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 *** 能不能依法行政;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重要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 *** 、法治社会。为此,我们要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四:什么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
上述对四个全面的关系的表述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