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与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吗?利率跟通货膨胀率有关系吗
利率和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会采取调高利率的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反之,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降低利率以 *** 经济增长。因此,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
一:利率与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吗
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经济过热时,央行通过调高利率,可以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当经济萧条时,央行通过调低利率,可以有效 *** 经济复苏。发生通货膨胀后,央行可以调节利率,降低通货膨胀。扩展资料:
市场利率,是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市场利率因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而经常变化。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处于这种状态的市场利率为“均衡利率',与市场利率对应的是官定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利率。货币当局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具有实际金融管理职能的 *** 部门,市场利率一般参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也是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市场利率因受到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而经常变化。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经济学家将这种状态的市场利率称为“均衡利率”。与市场利率对应的是官定利率,所谓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利率。货币当局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具有实际金融管理职能的 *** 部门。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中国的利率基本上是官定利率。在近2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资金分配和融资格局的变化,市场利率在利率体系中的比例已逐渐加大。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是从资金价格决定权的角度来分析利率形式的。实际上,在统一的官定利率背景下,由融资形式多样性、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分割等因素所决定,市场利率也会有多种表现。例如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市场利率水平也有相当的差距。
市场利率一般参考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中国也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其利率(SHIBOR)也是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反方面变动。一般是市场利率的变动引起债券价格的变动,比如美联储升息会引起证券价格的下降(实际效果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该政策是否已被预期)。当一个债券由于自身原因,比如债券发行者基本面的恶化,使得债券价格变动时,其债券持有者的收益率会向相反方向变动。
二: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并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关系是:
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经济过热时,央行通过调高利率,可以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当经济萧条时,央行通过调低利率,可以有效 *** 经济复苏。
发生通货膨胀后,央行可以调节利率,降低通货膨胀。比如说:加息。当通货膨胀发生后,央行可以提高存贷款利息降低通胀,在无风险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将资金存到银行,这样就能将流通中的现金收回,从而让资金收回银行。
影响通胀变化的指标有: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零售物价指数(RPI)。
三:利率跟通货膨胀率有关系吗
近三十年来,全球经济呈现“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的特征,无论是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利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普遍施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低利率”成为常态,二〇一五年后美联储长达7-8年的降息周期终于进入收尾阶段。
但是二〇二〇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经济体被迫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 经济,全球利率再次普遍下降,疫情仍未结束,中长期来看,全球利率会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利率水平也缓幅下降。
一、影响中国利率的短期因素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形势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货币当局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这也是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同时,短期利率变化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如跨境资本流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资本管制以及汇率制度等。
因此,主要从利率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短期利率的形成机制。
(一)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
(1)逆周期调节的需要
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利率影响投资需求,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当经济存在波动,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时,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和过快经济增长;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降低利率促进投资需求, *** 经济增长。世界上主要的中央银行仍是按照这一规则制定利率,逆周期调节经济。
在凯恩斯经济学基础上,梳理了当存在逆向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经济衰退或萧条时,央行降低利率 *** 产出的调节机制。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是逆向的需求冲击,二〇二〇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是影响范围更广的逆向需求冲击和逆向供给冲击。面对逆向的外部冲击时,各经济体实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从而 ***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恢复经济增长。
(2)中国利率变动特征
第一轮降低利率。一九九三年后中国经济增长“过热”,防控通货膨胀成为首要任务,中国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经济在一九九六年实现“软着陆”。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东南亚经济遭受重创,外部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外贸出口等外部需求大幅减少,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危机中信贷扩张和利率下降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二〇〇一年亚洲经济全面复苏,中国外贸逐渐恢复,经济走出危机的影响。第二轮降低利率。
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实施了四轮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二〇〇七年8月至二〇〇八年12月,美国银行基准利率由5.25%下降到0.125%,并且维持超低利率长达84个月,由此满足市场流动性,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促进投资和消费,恢复经济增长。
然而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性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新兴经济体面临大量资本流入的风险。在全球外部需求疲软,资本流入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在应对一九九八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基础上,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减缓经济进一步下滑压力,配合四万亿财政 *** 计划,降低利率 *** 总需求,二〇〇七年12月至二〇一〇年9月基准利率从7.47%下降到5.3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央行和发达经济体央行同步调整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水平,在此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明显减弱。第三轮降低利率。二〇一五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转换,经济增速低于7%。
全球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资本外逃严重。国内以投资、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升级遭遇瓶颈,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等一系列问题突显出来,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增长下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为了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 总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二〇一五年连续5次小幅下调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由5.6%下降至4.35%,并且4.35%的利率水平保持了近4年。
二〇一五年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也是为了稳定金融,如股票市场,同时为了化解房地产库存,降低利率稳定房地产市场。第四轮降低利率。二〇一九年12月新冠疫情起初在中国突然爆发,二〇二〇年第一季度的严格社交疫情防控,全面“停工停产”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随后,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美国传染速度快,感染人数最多,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可持续,美联储实施“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满足市场流动性,基准利率下降至0.125%,接近零利率;本是负利率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在疫情冲击下,不得不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利率下行空间受限。
学理上,当实际经济增长大于潜在经济增长时,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高利率抑制总需求,调控过快的经济增长;当实际经济增长小于潜在经济增长时,即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央行降低利率 *** 总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利率反映了资本的价格,中央银行按照规则制定基准利率,而市场利率变动频率高,能较快地反映出市场上影响资本价格的因素。利率不仅是逆周期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受到全球低利率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冲击。
因此,从全球低利率的视角,分析中国短期利率变动趋势的原因,探究在全球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外溢性、跨境资本流动以及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利率变动的影响机制。
(1)货币政策外溢性与国际收支失衡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货币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的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相继实行了四轮非常规货币政策,欧洲和日本甚至实行零利率、负利率的货币政策,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跨境资本在新兴经济体中大进大出。
中国是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对中国具有货币政策外溢性,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利率波动的影响。随着美国非农就业的好转,二〇一三年后美国逐步调高联邦基准利率,计划回到常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也陆续调高利率水平。中国央行考虑到利率处于正常范围,应满足国内投资、企业融资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并未高利率水平。
由于中国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并且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多年,人民币仍然有升值压力,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增加,央行不完全冲销下,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同时,中国资本管制加强,尤其是二〇一七年后资本流出有严格的资本管制,资本流出规模减小,市场上货币需求稳定,货币供给增加,则利率下行。发达国家高利率时,中国央行并未相应高利率,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和严格的资本管制下,国内货币需求稳定,利率呈下行趋势。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近三十年来,汇率市场化和弹性化一直是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汇率制度改革,包括一九九四年汇率并轨、二〇〇五年汇改和二〇一五年“8.11”汇改,这对人民币汇率有深远的影响,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外资外贸和宏观经济等有重要影响。
二〇一五年调整了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主要是做市商参考上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即参考收盘价决定第二天的中间价,这一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是由于市场上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不乐观,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主要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是克服人民币单边贬值和单边升值的重要制度保障。
近三十年来,虽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但是人民币汇率仍存在单边升值和单边贬值预期,一九九四-二〇一五年长达二十多年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和单边升值状态,中国多年保持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外汇储备迅速积累,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完全冲销下货币供给必然增加,使得利率下行。
因此,中国短期利率下行与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有关,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跨境资本流动频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根据开放条件下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货币政策很难保持完全独立性,全球低利率的冲击下,跨境资本流动影响资金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