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
概述
感性工学(KanseiEngineering,KE)缘起于生产制造业。1986年,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的山本健一首次提出以感性工学的方法设计汽车产品。之后,长町三生教授对KE进行了更系统化的探索,将其定义为“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KE在日本颇受关注,组建有数十个研究小组,并成立了“感性工学学会”主持相关研究。
KE在日本本土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国际关注。英国Faraday Packaging Partnership(2002)对KE进行了考察和技术引进。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J. A. Black(2004)以实验对比的方式探讨了基于情感特征的图像聚类与基于主题特征的图像聚类的一致性问题,从而验证了图像情感特征标引的可行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普及,KE在各种与感性信息有关的产品制造、艺术、娱乐等方面得以应用,包括舞蹈动作、音乐演奏中的情感分析,多媒体信息的情感特征分析,和谐色彩、建筑设计的自动生成等。经过多年发展,KE研究从有形的产品设计扩展到人机交互界面、机器人工学等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以往工学应用的层面,向人的脑机能、知觉认知等更深入的生理原理进行探索。由此,Kansei的内涵与KE研究的深度均得到进一步深化。Kansei覆盖了从生理反应、情绪反应、情感反应以及个人喜好等各种状态,同时KE也发展为涵盖范围更广泛的感性科学研究,包括了从传感器、感性生理学,到感性商业、感性文化、感性社会、感性哲学等更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