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我国经济新常态是什么)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开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一: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在我国什么时候提出的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其表现是什么

  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宣告了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时期。这种大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因此,宏观调控理论、调控模式及其工具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1“新常态”不仅具有坚实的事实基础,还有相应的理论支撑编辑自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在本轮调整中呈现出几个新现象:一是随着GDP增速逐步回落,CPI却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整体性通缩;二是随着GDP增速跌破8%的水平,就业水平并没有恶化,反而在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中有所改善;三是很多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依然不错,但总体金融风险却在持续上扬。

三: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如何理解

所有经济人、经济体、投资者等都应该仔细品味,从而尽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当然,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增速回归理性后,过去长期高速增长下的一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问题等。这些问题必将导致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但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有两个重点必须把握好:一是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二是要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启动新引擎,握紧点火器,是摆在中国经济发展面前的两大迫切任务。

四:什么是经济新常态论坛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进入第十三个年头,但我们并没有看到通货膨胀的出现,虽然经常有人提醒我们通货膨胀就要来了。大量的资金没有走向实体,而是股市繁荣,这种虚拟的繁荣到底能坚持多久?对经济是好是坏?”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在12月12日举行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在全世界70多亿人口中,有购买力的需求不到20亿人,出现了全球需求不足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全球的资产负债表,做一个全球的资金平衡表,看看到底是需求不足,还是供应不足?”

李若谷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的“三低”经济已经30年了,至今没有彻底走出这个状态。而现在的欧盟有可能染上这种“日本病”,美国恐怕也要受到“三低”的影响。因此,李若谷认为,需要思考“三低”经济会否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常态。

“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主要经济体今年都将是负增长,有些国家明年年底之前可能走出这个困境,还有许多国家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而国际贸易要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是困难的。”

这就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在外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能维持多久?“实际上,我们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就业,一个是税收,因为经济不发展,就业很难恢复,税收也很难上升。”李若谷说。

李若谷说,由于我国目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水平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疫情暴发后,消费受到重创,大幅度下滑,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乏力,“三架马车”只剩下投资尚可。

“但我担忧的是,这种投资有没有可能再次出现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就会影响收入的上升,税收的增长,反过来会影响信心和消费。”李若谷说。

他指出,当前,货币政策已经很难再发挥更大作用了,而财政政策有赖于税收的增加,否则就要增加赤字。“全世界目前大约都是用增加财政赤字的办法来救助家庭和企业,但我们是否愿意这样做呢?换句话说,我们是否有意愿或有能力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呢?”

李若谷发问,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没有引起通胀,长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低迷与增长是否有脱钩的嫌疑?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是不是要进行重新思考?

对于疫情期间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李若谷认为,世界进入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将给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目前对积极的一面谈论比较多,而对消极的影响忽略了。

在李若谷看来,对于数字经济,亟待人们思考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AI系统,实现无人驾驶、无人商店、网上银行、数字银行的同时,如何解决人类的就业问题?一个数字化的城市和空间对人类的心理、精神、人际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量子计算机的出现超过了所有现有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还有什么样的识别系统密码不会被破解呢?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只有积极的方面,而没有消极的方面,而且从长期看是相互抵消的,所以无论是多么好的事情都需要适可而止,否则灾难不远。正确与错误,好与坏是天壤之别,但距离是一步之遥,跨过这条线好坏易位。”李若谷表示,希望在发展数字经济、AI经济、信息经济的同时,时刻警惕可能的不利影响,千万不要造成人类毁灭自己的现象。

最后,李若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发展到底应该对人类和世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是发展一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市场、最大的需求,让其他国家在中国市场上获益,这样就够了吗?还是应该为世界更加长远和更让人民受益的理念上有所创造呢?

“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的大暴发隐隐显示,人类和世界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其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例如天人合一的哲理。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东西发掘出来,结合借鉴现有的发展理念,形成一个新的世界发展的理念,那会对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十分有益,它将是超过过去工业革命以来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李若谷说。


五: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觉得,好好学习吧,不托国家后腿,不拉低国家GDP就很不错了!不报复社会,就很不错了。

但是,我们要有一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心,虽然我们现在默默无闻,学着经济学,被经济学弄的头昏脑涨,但是可能在你毕业的论文,就可能有一个重大的经济学发现,而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