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模型
概念
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TH模型)的概念由埃茨科瓦茨 (Etzkowitz) 在 l997 年首次提出 , 并用以解释大学、商业和政府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雷德斯道 (Leydesdof)对此概念进行了发展并提供该模型的理论系统。三螺旋理论利用一个螺旋型的创新模型,描述了在知识商品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创新机构 ( 公共、 私人和学术 ) 之间的多重互反关系。
它认为支持区域创新系统必须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联系模式 , 这种缠绕在一起的螺旋由三股构成:一是由地方或区域政府及下属机构组成的行政链;二是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公司构成的生产链;第三股是由研究和学术制度组成的技术一—科学链。 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 ,承担着最终产品问世的重任;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 , 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大学则作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来源 , 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大学、产业和政府在保留自身原有作用和独特身份的同时,每一个又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结合,角色互换多样 ,多边和双边沟通灵活,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三螺旋模型的分析框架
中国发展知识型创新(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KBI)的TH模型 TH模型的创立就是为了揭示创新的动态性,以及知识开发与传播机构之间的复杂网络。TH模型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创新政策从传统的线性关系向拥有众多创新参与者的动态网络模型的改变。TH模型的创始人认为,大学—产业界—政府这三个领域重叠成的三螺旋结构逐渐成为国家、区域与跨国创新系统的核心(而非外围)(Etzkowitz, 2003)。 在很大程度上,TH模型的出现对传统的创新方法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传统的创新方法强调从科学发明直接面向技术应用与产品制造,忽略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学者提出,新的知识生产系统考虑了复杂的市场情况,强调开展跨学科研究,综合不同的理论来研究知识生产过程。分析实例:三螺旋下的高校衍生企业形成机制
大学的角色与作用
1、提供创新的种子。大学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人才和知识 , 是丰富的知识来源 , 也是高校衍生企业发起的源头。统计数据表明 , 我国高等学校日益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十五”期间 , 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 973 计划项目 85 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 占立项总数的 54 · 5% 。而上海作为全国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的城市 , 占据了中国科技资源的大部分优势。从上海市科技人员的来源构成看 , 科研院所和高校占据了上海市科技人才的 46 · 43% 。这些高技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成果。
2 、利用技术转移中心 , 发挥“产业”作用 ,推动成果产业化。大学的原始功能只是负责研究和教学。但随着国家对大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方”功能要求的增大 ,一个学校每年申请多少专利、又转让多少专利成为教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 , 中国的大学开始有了类似“企业”的功能 ,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转移办公室 ,负责全校的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转让。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科技园用于实施研究成果转化 ,并成为高校衍生企业的主要集聚地。 3 、制定政策 , 鼓励教师创办衍生企业。为了推动衍生企业的形成 , 一些学校发挥了行政指导职能 ,通过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学生创业 , 并为之免费提供专利申请、使用学校公共资源等服务 , 尽可能地推动学校资源走向社会。学校支持教师、科技人员转岗创办科技企业。转岗期间 , 学校为其保留事业编制 , 但所在企业及个人应当与学校之间签订协议 , 明确期限及权责利关系 , 如转岗人员不再承担教学、科研任务 , 其福利待遇应按企业的规定办理等。对转岗创业的教师 , 学校一般保留其原身份 2 年 , 若返回学校的 , 可回原单位竞聘上岗。” ( 摘自某大学科技园《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产业 , 鼓励师生创业的实施办法》 )
产业的角色和作用产业是市场的代表。产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是高校衍生企业发生的动力。一般认为 , 产业对高校衍生企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1、提供衍生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 , 特别是风险投资。一项技术成果要从“ idea ”变为商品要经历三个阶段 : 研究开发、中试和批量生产。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际上通行的公式揭示 , 一项高新技术产品的问世 , 这三个阶段需要资金投入比是 1 : 10 : 100, 而在我国这个比例约为 1 : 1 : 10 。显然 , 缺乏资金是高校研究成果难以进入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创办衍生企业过程中 , 来自于大学的教授、学生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 , 企业的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需要从外界获得, 而代表市场需求的各产业成为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目前来看 , 在高校衍生企业创立、发展过程中 , 来自市场的风险投资、企业合作投入资金以及银行贷款是衍生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
2 、提供专业的孵化和中介服务。高校研究人员和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技术转让中心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 :
高校的任务只是推出技术 , 真正要实现孵化和成长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只有市场才拥有从专利申请保护 ? ?
风险投资机构、银行—人事管理及咨询 ? 资产评估 ? 律师 ? 会计和技术中介等专业的服务机构。目前 ,
一些衍生企业发育较好的高校 , 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都采取了借壳成长的高校衍生企业发展模式 , 即当企业开始孵化有一定成长潜力后直接推向市场去寻找更专业的孵化器和更有发展潜力的合作者。这充分体现了市场专业服务的重要作用。
3、提供技术需求和技术市场指导。高校衍生企业不同于一般科技型企业的特征在于 : 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高 ,
但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尚需验证。因此容易出现衍生企业的技术水平先进 , 但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目前 ,
产业中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大学”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和高校合作科研将比企业自主研发更为经济有效。于是企业开始介入高校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中试过程, 形成了诸如合作建立研究实验室、共同设立人才培训计划、在企业中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合作模式。如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绿谷集团、夏新科技、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拥有和高校合作的博士后流动站。这种企业介入到大学研究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高校了解技术的市场前景和应用需求, 让技术成果在转化前就面向市场 , 大大提高了大学衍生企业创办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1 、制定政策 , 加快衍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央政府提出了“创新型”国家 , 对产业和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企业和产品的资格认证也做出了进一步要求。特别是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产学研合作情况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后, 各级政府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为增强。如上海市政府制定了知识产权入股等级办法、科技小巨人工程、《“ 36条”财税优惠政策》等。这些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衍生企业的产生。
2 、直接投资 , 参与企业运行。为了推动衍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 弥补企业资金缺口 , 政府同时承担了企业投资的功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提供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 , 或通过参股、或作为天使基金直接投入到高校衍生企业中去。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区内 , 有 3 家企业获得中央政府直接资助、16 家获得上海市政府创新基金资助。此外还有 8家企业获得其他类型的政府扶植基金。这些政府投资为处于孵化和成长阶段、难以获得商业资助的中小衍生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衍生企业的互动系统
在大学、产业和政府的角色穿插互动作用下 , 形成“刺激———反馈———新的刺激———新的反馈”的循环动力机制 , 推动了高校衍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而高校衍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三螺旋的攀升 , 形成一个良性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 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